细说明如何通过问卷调研来收集不同设备用户的场景和需求数据
发表日期:2025-10-16
通过问卷调研收集不同设备(移动端、平板、桌面端)用户的场景和需求数据,核心是设计 “精准、分层、场景化” 的问题,同时通过合理的样本筛选、逻辑跳转和数据结构,确保收集到的信息可落地、可分析。以下是从 “问卷设计前准备→核心模块设计→投放与数据处理” 的完整流程说明:
一、问卷设计前的 3 个关键准备
在设计问题前,需明确调研边界、用户分层和核心目标,避免问题宽泛或偏离需求。
1. 定义 “设备范围” 与 “核心调研维度”
首先明确需覆盖的设备类型(通常为手机、平板、电脑(桌面 / 笔记本) ),并确定每个设备需调研的核心维度,避免遗漏关键信息:
| 核心维度 | 调研目的 |
|---|---|
| 设备使用频率 | 确认用户是否为某类设备的 “高频用户”(如 “仅偶尔用平板” 的用户无需深度调研) |
| 使用场景 | 了解用户在什么时间、地点、状态下使用该设备(如 “通勤时用手机”“居家时用电脑”) |
| 核心行为 / 目标 | 明确用户用该设备时想完成的事(如 “手机查价格”“电脑对比参数”) |
| 体验痛点 | 收集用户在该设备上遇到的具体问题(如 “手机打字慢”“平板横屏按钮错位”) |
| 跨设备行为 | 了解用户是否在设备间切换操作(如 “手机浏览→电脑下单”) |
2. 设计 “用户分层逻辑”:先筛选设备使用情况
问卷开头需先通过 “设备使用筛选题”,将用户分为 “单设备用户”(如仅用手机)和 “多设备用户”(如同时用手机 + 电脑),避免对 “不使用某设备” 的用户提问(如向 “从不用平板” 的用户问平板体验,会导致无效数据)。
示例筛选题(单选 / 多选,后续问题根据答案跳转):
-
Q1:你目前主要通过哪些设备访问 [产品名称,如 “XX 电商”“XX 工具”]?(可多选)
□ 手机(如安卓 /iPhone)□ 平板(如 iPad / 安卓平板)□ 电脑(如台式机 / 笔记本)□ 其他(请说明:______)
- Q2:对于你选中的设备,你使用的频率是?(针对 Q1 选中的每个设备单独提问,如 “手机:□ 每天多次 □ 每天 1 次 □ 每周 3-5 次 □ 偶尔”)
通过这两道题,可快速定位 “高频使用某设备” 的核心用户(如 “每天多次用手机 + 电脑” 的用户),后续重点针对这些用户设计深度问题。
3. 确定 “问卷结构”:从 “宏观行为→微观需求→痛点反馈” 分层
问卷需遵循 “由浅入深” 的逻辑,避免一上来就问复杂问题,导致用户流失。建议结构如下:
- 开头:用户基本信息(可选,轻量化) → 仅收集与设备相关的基础信息(如 “你的手机系统是?□ 安卓 □ iOS”),不强制填姓名、手机号(降低填写门槛);
- 核心模块 1:各设备的使用场景与行为 → 针对 Q1 选中的设备,分别调研 “何时用、何地用、做什么”;
- 核心模块 2:各设备的需求优先级 → 让用户选择 “在意的功能 / 体验”;
- 核心模块 3:各设备的体验痛点 → 收集具体问题,可选填补充建议;
- 结尾:开放性建议 → 允许用户补充未覆盖的需求,感谢参与。
二、核心模块设计:针对不同设备的场景化问题
核心模块是问卷的关键,需为每类设备设计 “场景化、可量化” 的问题,避免 “模糊提问”(如 “你觉得手机体验怎么样?”)。以下是针对手机、电脑、平板的典型问题设计示例:
模块 1:手机用户的场景与行为调研(高频设备重点设计)
手机的核心场景是 “碎片化、单手操作、即时需求”,问题需围绕这些特性展开:
-
Q3(场景):你通常在什么情况下用手机访问 [产品名称]?(可多选,选项需覆盖典型场景)□ 通勤 / 出行途中(如地铁、公交上)□ 排队 / 等待时(如等餐、等车)□ 居家休闲时(如沙发上、睡前)□ 工作间隙(如午休、会议间隙)□ 紧急需求时(如急需查信息、临时下单)□ 其他(请说明:______)
-
Q4(核心行为):用手机访问时,你常做的 3 件事是?(可多选,按产品功能列举,允许排序)□ 浏览 / 刷内容(如看新闻、看商品)□ 快速搜索(如查价格、查教程)□ 完成简单操作(如下单、付款、点赞)□ 互动沟通(如评论、咨询客服)□ 查看通知 / 消息(如订单提醒、回复)□ 其他(请说明:)*(若选 3 项以上,可追加:“请将你常做的 3 件事按优先级排序:1. 2.______ 3.______”)*
-
Q5(操作习惯):用手机操作时,你更习惯?(单选,关联交互设计)□ 单手操作(如仅用拇指点击)□ 双手操作(如双手握持,食指点击)□ 看内容时单手,输入时双手
-
Q6(痛点):用手机访问时,你遇到的麻烦的问题是?(可多选,选项需具体,避免笼统)□ 文字太小,看不清(尤其参数、评价)□ 按钮太密,容易误触(如返回、关闭按钮)□ 输入太麻烦(如填表单、打字评论)□ 加载太慢(尤其图片、视频)□ 找不到需要的功能(如隐藏太深)□ 其他(请详细说明:______)
模块 2:电脑(桌面 / 笔记本)用户的场景与行为调研
电脑的核心场景是 “专注、深度操作、多任务”,问题需突出 “信息密度、高效操作”:
-
Q7(场景):你通常在什么情况下用电脑访问 [产品名称]?(可多选)□ 工作 / 学习时(如坐在书桌前处理任务)□ 居家深度使用(如周末长时间浏览、创作)□ 完成复杂操作(如批量处理、填写长表单)□ 对比信息(如对比商品参数、看详细评价)□ 其他(请说明:______)
-
Q8(核心行为):用电脑访问时,你常做的 3 件事是?(可多选,与手机差异化设计)□ 查看完整信息(如长文章、详细参数表)□ 完成复杂操作(如批量下单、编辑内容、设置功能)□ 多窗口对比(如一边看教程,一边操作)□ 使用快捷键(如 Ctrl+F 搜索、Enter 提交)□ 其他(请说明:______)
-
Q9(体验需求):用电脑访问时,你在意哪些体验?(可多选,按优先级排序)□ 信息显示完整(不折叠、不省略)□ 操作效率高(如支持批量操作、快捷键)□ 界面简洁(无多余广告、弹窗)□ 支持多标签页 / 分屏(方便切换)□ 其他(请说明:______)
-
Q10(痛点):用电脑访问时,你遇到的麻烦的问题是?(可多选)□ 界面太松散,浪费屏幕空间□ 没有快捷键,操作太慢□ 功能不如手机全(如缺少扫码支付)□ 弹窗太多,影响专注□ 其他(请详细说明:______)
模块 3:平板用户的场景与行为调研(小众设备,聚焦 “差异化需求”)
平板的核心场景是 “半专注、触控 + 大屏、横竖屏切换”,问题需突出 “横竖屏适配、触控笔 / 手势”:
-
Q11(场景):你通常在什么情况下用平板访问 [产品名称]?(可多选)□ 居家阅读 / 观看(如看电子书、视频)□ 轻度办公(如记笔记、简单编辑)□ 外出便携使用(如带平板代替电脑)□ 其他(请说明:______)
-
Q12(横竖屏习惯):用平板访问时,你更常用哪种屏幕方向?(单选)□ 竖屏(如手机一样)□ 横屏(如电脑一样)□ 看内容时横屏,操作时竖屏(追加:“你是否遇到过‘横屏时按钮错位 / 内容显示不全’的问题?□ 经常 □ 偶尔 □ 从未”)
-
Q13(核心需求):用平板访问时,你希望拥有的功能 / 体验是?(可多选)□ 横竖屏自动适配(内容不错乱)□ 支持触控笔操作(如手写评论、划重点)□ 分屏功能(如一边看内容,一边记笔记)□ 界面介于手机和电脑之间(既简洁又有足够信息)□ 其他(请说明:______)
模块 4:跨设备行为调研(关键,关联响应式设计的一致性需求)
针对 “同时使用多设备” 的用户,需调研设备间的流转逻辑,避免体验割裂:
-
Q14:你是否会在不同设备间切换操作 [产品名称]?(如手机浏览→电脑下单)(单选)□ 经常 □ 偶尔 □ 从不(若选 “经常 / 偶尔”,追加以下问题)
-
Q15:你常的跨设备操作流程是?(可多选,按产品场景设计)□ 手机浏览 / 收藏→电脑查看详情 / 下单□ 电脑创作 / 编辑→手机查看效果 / 分享□ 手机接收通知→电脑处理任务□ 其他(请说明:______)
-
Q16:跨设备操作时,你遇到的大问题是?(可多选)□ 数据不同步(如手机收藏的内容,电脑上看不到)□ 操作逻辑不一致(如手机滑动切换,电脑点击切换)□ 找不到对应功能(如手机有的功能,电脑上没有)□ 其他(请详细说明:______)
模块 5:开放性建议(补充未覆盖需求)
- Q17:对于 [产品名称] 在手机 / 电脑 / 平板上的体验,你还有其他建议吗?(开放填空,按设备分别提问,或让用户自行说明设备)
三、问卷投放与数据收集:确保样本有效性
问卷设计完成后,需通过 “精准渠道 + 合理激励” 确保样本符合目标用户特征,避免无效数据。
1. 选择 “精准投放渠道”
-
产品内投放(优,用户匹配度高):
- 在不同设备的产品界面中嵌入问卷入口(如手机端在 “我的” 页面放 “用户调研” 按钮,电脑端在底部放链接),且入口位置与设备适配(如手机端按钮放在拇指可及区域);
- 投放时可加 “设备筛选”:如仅向 “近 7 天用手机访问≥3 次” 的用户推送手机调研问卷,避免向电脑用户推送手机问卷。
-
外部渠道补充(针对小众设备,如平板):
- 在设备相关社群(如 iPad 用户群、笔记本办公群)、论坛(如知乎 “平板使用” 话题)投放问卷,标题需明确设备(如 “【平板用户调研】关于 XX 产品的体验,想听听你的建议”);
- 第三方问卷平台(如问卷星、腾讯问卷)的 “样本服务”:可定向筛选 “使用过某设备” 的用户(需付费,但样本精准)。
2. 降低 “填写门槛”:控制时长与复杂度
- 问卷时长:单设备用户填写时间控制在 5-8 分钟,多设备用户控制在 10-12 分钟,避免过长导致中途放弃;
- 问题简化:选项尽量用 “勾选” 代替 “填空”,复杂问题拆分为多个简单问题(如 “你用手机的场景” 拆分为 “时间 + 地点” 两个选项,而非让用户自由描述);
- 逻辑跳转:通过问卷工具的 “跳转功能”,让 “不使用平板” 的用户跳过平板相关问题,避免无效作答。
3. 合理 “激励用户”:提升回收率
- 轻量化激励:如 “填写完成可获得 10 积分(可兑换优惠券)”“参与抽奖(奖品为产品周边、话费)”,避免高成本激励(如现金)导致 “为奖励而乱填”;
- 情感激励:开头说明调研目的(如 “你的建议将帮助我们优化手机 / 电脑端体验,让使用更顺手”),让用户感受到 “自己的意见有价值”。
四、数据处理与分析:转化为 “可落地的结论”
问卷回收后,需通过 “量化统计 + 定性提炼”,将数据转化为指导设计的结论,避免只看 “百分比” 而忽略背后的场景逻辑。
1. 量化统计:明确 “核心需求优先级”
-
按 “设备类型” 分类统计,计算每个问题选项的占比,找出高频场景、核心行为和主要痛点:
- 示例:手机用户中 “60% 在通勤时使用”“75% 常做‘快速搜索’”“50% 的痛点是‘输入麻烦’”;
- 跨设备数据:“40% 的用户会‘手机浏览→电脑下单’”“35% 的跨设备痛点是‘数据不同步’”。
-
制作 “设备 - 需求优先级矩阵”,将需求按 “用户关注度(占比)+ 影响体验程度” 分为 “高优先级(需优先优化)”“中优先级(后续迭代)”“低优先级(暂不考虑)”:
设备 高优先级需求(占比≥50%) 中优先级需求(占比 30%-50%) 手机 优化输入体验(如增加快捷选择、语音输入) 放大文字(尤其参数、评价) 电脑 增加批量操作功能 支持快捷键 平板 优化横屏适配 支持触控笔操作
2. 定性提炼:挖掘 “数据背后的场景逻辑”
- 针对开放性问题(如 “其他痛点”“建议”),进行关键词提取(如手机用户提到 “‘加入购物车’按钮太小,经常点错”),归类为 “操作类”“视觉类”“功能类” 痛点;
-
结合 “场景 + 行为” 分析数据,避免孤立看结果:
- 示例:“手机用户 60% 在通勤时使用”+“50% 痛点是‘输入麻烦’”→ 结论:“通勤场景下用户单手操作,输入成本高,需简化表单(如减少输入项、增加默认选项)”;
- 跨设备数据:“40% 用户‘手机浏览→电脑下单’”+“35% 痛点是‘数据不同步’”→ 结论:“需确保‘手机收藏的商品,电脑端购物车可见’,打通跨设备数据”。
3. 输出 “调研结论报告”
报告需包含 “数据概览→分设备结论→跨设备结论→设计建议”,让设计师、产品经理能直接参考:
-
核心结论需 “场景化描述”,而非仅列数据:
- 不好的结论:“手机用户 50% 觉得输入麻烦”;
- 好的结论:“手机用户主要在通勤时单手操作,50% 因‘输入表单(如地址、备注)’太麻烦而放弃操作,需简化输入流程(如保存常用地址、提供快捷备注选项)”。
总结
通过问卷调研收集不同设备用户的场景和需求,关键是 “精准筛选用户→设计场景化问题→合理投放→深度分析”。终目标不是 “收集数据”,而是通过数据找到 “设备特性、用户场景与需求” 的关联,为响应式设计提供 “哪类设备需要优化什么、如何优化” 的明确方向,避免 “凭经验设计” 导致的体验偏差。
上一篇:传统的企业网站建造竞赛优势在哪
当前位置: